從 UX 角度淺談一人多職的現象

無所事事巷口觀察者
4 min readMay 7, 2020

理想的工作內容與現實的落差

我發現自己在打文章的時候,實在是很喜歡跳躍簡化,也可以說是我太懶,懶得打太多字,所以在我的文章中,應該很容易的可以馬上看到文章重點XD。本站的第一篇,要講的是一個滿頻繁發生的現象,這現象常常讓人感到與自身期望有落差。

這 5 年來我主要的工作內容為 UI 或 UX 設計師,但有時候,因為公司的需求不同,我也會在同任期內,長腿跨足 Product Design、PM、Visual Design 等的工作內容。這邊提到多樣工作內容,我稱之為「 一人多職可能性 」,而這,絕對是多數人都不喜歡面對的情況。這篇內文也將要來談這個現象。

快速地帶入主題,既然我的工作是以 UI / UX 設計為主,那我就舉個,在這領域都可能經歷過的問題:

許多 UI 設計師,會認為自己 “不應該做視覺設計 ”
如同對 UX 設計抱持著憧憬的人,也會覺得自己 “ 應該只做研究與分析 ”

網路上可以輕易地找到,許多支持專業劃分的理想文、專業間職權的探討。各場大師演講,也積極闡述著這崇高的理念、矯正著各職務的職權,並細說筒中的影響力等等。而接觸這些理想文的我們,像是得到了肯定與救贖,慢慢地,我們跟著建立起了對於「 專業領域的見解 」。似乎只要看到某公司的職責內容,不符合這些定義,該公司就會被貼上 「 他們不懂專業 」,或是這「 不是好的工作環境 」等等的標籤。

沒錯,人人都想要一個理想,好的工作環境。但是「 好的工作環境 」勢必要有一位體貼又知情達理的雇主,外加燒不完的資金,還有恰巧公司裡的夥伴們,各個宅心仁厚,最好也聰明絕頂。這樣就足以打造一個健全又舒適的工作環境。
最後讓我題個詞:近乎完美

理想絕對存在,但現實往往更貼近大眾。

對於工作內容,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職務絕對都有自己的理想;剛開始工作的我,也有著這樣的藍圖。我想做那些自己覺得較有意義(喜歡)的事,排斥雜事 。但話說回來,理想的工作內容或是較有意義的事是怎麼被定義出來的呢?(謎之音:錢多事少事有趣 XD)

若我們從用戶經驗設計的角度來研究,把 User 換成 Company;將 User Experience 變成 Company Experience。那麼,公司對於每個職務的需求是什麼?

就 UX Designer 這份職務來說,使用者研究的執行可深可淺,做得越多、做得越細,越貼近使用者中心,當然也可以研究出各種不同的經驗設計。

然而,每個公司的需求都不一樣,有些公司的確因為 Roadmap 龐大,任務眾多,項目細微,需要多位不同的專項設計師來協同完成;反之,有些公司的 Roadmap 其實沒有需要這麼壯大(大多數的公司都是如此),或是該公司正在嘗試轉型,又或資金在時間內尚無法到位,公司的短期目標是為了達成最小可行性,那麼,可以應對公司多樣現況的能力者,才是該公司的首要人選。

一人多職可能性的狀況,無論是在什麼公司、什麼職務上都會發生。另個背後的原因,是因為雇主聘用了一位全職員工後,希望好好使用(成本控管)這位全職員工的時間,盡可能地安排工作內容給他。

假使某職務主要的單項任務,所費時間龐大佔據了全部時間,那麼老闆當然就沒辦法派其他任務給他做了;又或是,雖然工作內容很多種,但有的項目可以稍微晚一點再交,那麼就可以讓職員先完成1,再接著做2,最後再交3。

減少期望落差,根本的方法就是:預先充足地了解背景 ── 除了職務內容細問,了解公司的狀況與歷史背景,詢問同部門員工或是前員工的工作狀態,都可以幫你釐清本務的走向。

職務名稱,其實也是容易讓人落入陷阱的一環,簡單的幾個字,能讓人解讀出的其實只有大方向,而每個人又會因為不同的歷史背景和過往經驗,有著不同的解讀。

畢竟職務名稱總不可能叫:
“ UX Research+ 最好本身有畫畫天份 +懂 SaaS +Idea很多可以參與各種發想”

求才者可以開出各種需求與期望,就如同求職者有自身的期望一樣;職務&職權,也只是一項項被條件交換所包裝出來的需求 」。

因此,最後建議大家,實質的職務內容才是真的,不要被職務名稱所綁架,仔細了解,選擇自己追求且適合的工作內容,做起來才會比較開心,沒有期望落差。

-END

網路資源已經很豐富,所以未來的文章,我會寫些與外面重複性質較低的主題。唯一能確定的,大概仍是圍繞在UX這塊吧。

— 無所事事巷口觀察者

--

--

無所事事巷口觀察者

使用者經驗分析員 / UIUX 設計師 / 產品設計師 — Weiling。興趣是看書、古典樂、樹木、泡茶。Email: september8150@yahoo.com.tw